专题学习
首页  专题学习
关于临朐周姑戏传承与发展的现状调查

 

关于临朐周姑戏传承与发展的现状调查

 民进潍坊学院支部

201611月)

    临朐周姑戏是产生并流传于山东临朐县一带,具有200年传唱历史的地方性民间传统剧种,它以古朴优美的唱腔,浓郁的乡土韵味,深受临朐及周边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临朐周姑戏因其演唱形式单调、剧目紧缺而渐渐失去市场和舞台,已经处于后继乏人和传承乏力的濒危状态。因此保护传承这一地方传统剧种已是刻不容缓。20168月,民进潍坊学院支部组织会员深入临朐周姑戏发源地,对其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调查。重点对周姑戏非遗项目传人冯太平先生、临朐文化馆及现代周姑戏《淌水涯》的曲作者冯奎业先生等相关人士进行了访谈,对临朐周姑戏的历史渊源、发展和传承和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寻和研究。

一、关于传统周姑戏

    周姑戏又称肘鼓戏,是植根并遍布于山东大部的地方戏声腔系统。吕剧、五音戏、柳腔、茂腔、柳琴戏等都属于周姑戏系统脉系。源于县域内集市的鼓书,后经过众多老艺人多年演唱、加工、变化、提炼演变而来,靠言传身教流传至今。此戏种戏词记录比较齐全,剧目品种较多,但唱腔全靠口传,没有规范的曲谱。过去由于受交通等相关方面条件制约,先进文化技术传播较慢,致使周姑戏的发展也较缓慢,因剧种的演出题材所限,演民间小戏尚可,演大戏缺少诸多要素,缺少晋身至主流戏曲行列的主客观条件和相关基础。

    周姑戏的曲调比较原始古朴,唱腔较优美动听,植根老百姓的生活劳作过程之中,又被称为“拉魂腔”、“拴老婆橛子”、“盘凳子”。民间有“周姑戏,娘们(儿)的事,男人不屑听,老婆抹上蜜(儿)”的乡谚。过去全部是男人演出,没有女的参加,女角色由男演员担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简听易懂,深得当地群众的喜爱。其演唱题材多为民间传说,表现的多是风俗民情、伦理道德。周姑戏为社会稳定、传统美德的传承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是深受当地人喜爱的一个剧种。

  二、临朐周姑戏的艺术风格

临朐周姑戏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演唱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据《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载:山东省区的肘鼓子,亦名周姑子,一般来说其前身皆属花鼓秧歌。也就是说,在表演形式上或叫花鼓。其本源皆属于民歌,是由当地流传的民歌及民间小曲逐步发展成为戏曲唱腔音乐的。旋律要素来自临朐民歌《凤阳歌》,它经历了较长一段时期民歌、小曲与花鼓秧歌相互融合过程。品味临朐周姑戏,无论从演员的身段台步还是到曲调设计及音乐、节奏,均含有花鼓秧歌特色。

    临朐周姑戏的前身是东路肘鼓子戏。临朐周姑戏有北调、南调之分。北调唱腔清新、优美,表现力强,适于叙事。南调激昂、婉转、跳跃性强,适于抒情。临朐周姑戏主要唱腔是周姑正调。该唱腔原始古朴,颇具山歌风味,优美动听,既能叙事,又能抒情。是以四句腔开头然后以三腔四腔作为上下句反复使用的板腔体。唱腔以微调式与宫调式为主,第三句往往停在3mi音)上,结束句止于5sol)音。周姑正调主要有两个板式:叙板和慢板。叙板主要用于叙事,漫板主要应用于叙事抒情。旋律以七度大跳为特色。另外,还有将板、紧出慢、流水、快三眼以及娃娃腔、扑灯蛾、过仙桥、五齿耙、护城壕、醉中翁、鸡打鸣等十几种板式和曲牌。唱词常以十字句(三三四结构)和七字句(二二三结构)为主,也有少量五字句和散句。唱腔大起大落,旋律跳跃性强。唱词中常含有衬字,应用最多的有吃、闹号、噢、班、的、儿、他就、哎、是、那个、这个等。唱腔中衬字加入自然,灵活运用,既不破坏节奏,又使唱腔更有朴实亲切感和更具地方口语韵味。

周姑戏伴奏方式最早以小鼓、竹板或铜脸盆,再后来加之手锣和大锣。到19世纪末,加入了其他剧种的单皮鼓、大锣、饶拔、小锣、小拔等打击乐伴奏,现在主要用月琴伴奏,配以二胡、扬琴或者京胡等乐器。

临朐也被称为“周姑子戏窝子”。二十世纪初是周姑戏的全盛时期,那时,临朐县专业和季节性班社有十多个,业余性的团体遍及全县。活动能力最强的是以何振全、高三为首的“双庆班”和李明友的“一家台”。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展到青州、博山、沂源、沂水等县。临朐县往年春秋两季各有一次牛、羊盛会,会期,全县的地方戏班云集县城,搭台演戏,观众人山人海,甚是热闹。临朐周姑戏的传统剧目很多,比较流行的有《风筝记》、《火龙记》、《天仙送子》、《梁山伯与祝英台》、《兰桥会》、《桂花亭》、《三宝山》、《双贞节》、《生龙寺》、《乱石山》、《思春》、《倒厅门》、《站花墙》、《宝莲灯》、《双钗记》、《赶船》、《观灯》等四十多个剧目。著名的老艺人有擅唱北调的张化喜(土门)、窦玉贞(丹崮)、王孔青(小陡沟)、李光荣(花龙潭)和以唱南调驰名的庞怀义(张勤庄)、陈诺(泊石)等人。

三、周姑戏的传承与发展设想及建议

周姑戏本无唱本,只靠老艺人身传口授,周姑戏面临失传的危险。文革期间流传民间的乐器、资料几乎损失殆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临朐县委、县政府和文化部门组织专人对周姑戏进行抢救,并对原来的周姑戏唱腔进行挖掘整理,又创作了一批新剧目,使得周姑戏劫后重生,逐渐恢复光彩。临朐周姑戏历史上有几次重要的发展,一个是1976年临朐县城关业余剧团第一次加入了文场乐队伴奏;另一个是赵光宝、尹文良等大胆改革了声腔音乐,派生了周姑戏女腔。近年来,克服专业人才不足等局限,临朐县文化馆相继创作了《珍贵礼物》、《好亲家》、《考女婿》等周姑戏小戏,并在“首届山东地方戏新创作小戏展演”等比赛中获奖。目前临朐南部山区的寺头、九山、蒋峪、吕匣、白沙、杨家河、石家河等地的数十个村庄,仍有业余或季节性戏班在活动。

如今,是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时代,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内容的戏曲剧种应该怎样保护、发展,无疑是文艺界共同关心的一个重点议题,并越来越迫切需要摆上议事议程。在农村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传统戏剧的"脆弱性"变得尤显突出,事实上,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已经证明了任何一种元素的变化,都可能带来戏剧消亡的危机,同时也是对其保护和发展的契机。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戏剧变得越来越脆弱,城乡人员流动带来的戏剧观演关系的失衡,城乡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娱乐消费的取舍,城市商业中心的新旧更替带来戏曲演出环境的改变,城市文化建构中对于传统演剧生态的忽视和改变,这些因素都为传统戏剧的合理存在和有序传承提出挑战。

从临朐周姑戏的发展可以看出,传统戏特别是民间的戏曲、小戏要想在当前文化语境及经济社会环境内求得非政府输血扶持情况下的自我救赎,唯有贴近时代,反映生活,与受众在相同频段内互融共通,声息一脉,才有实际的生存空间。而周姑戏恰恰有着这些有利的自身条件,生活气息浓郁,家长里短、通俗易懂,广接地气。反映当代生活的气场优于任何主流戏曲。20162月,临朐县文化馆参与制作并支持的现代周姑戏《淌水崖》完成后在当地巡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应。久别的周姑旋律,生动的声腔美感,朴实的话语和感人的情节设计以及取材于真人真事的素材,为这出大型周姑戏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对于周姑戏的如何生存和发展,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抢救工作,抢救演员、抢救剧目。目前就临朐周姑戏来说,没有专业剧团,老艺人存世不到10位,而且衰病老弱,生活惨淡。“抢救人就是抢救戏”。应抓紧采取措施,在提升保障生活和医疗条件的同时,由文化馆等专业机构牵头,争取在使用非遗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能给予专项扶持资金,专业机构应组织对老艺人和剧目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出一批传统剧目和老艺人艺术回忆录,完善基础资料和史志素材,为继承和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在此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索和努力:

(一)加强剧本挖掘整理和创作。应组建一支有编剧能力的业余编剧队伍,把好剧本质量关;结合当前宣传需要,定时挖掘整理一批传统戏,创作一些现代戏,推向市场,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政府组织经典剧目的打造,通过聘请资深专家、著名导演、编剧结合现实题材编演拳头剧目,进行高品位包装,力争登上省级国家级舞台,逐步提升和确立剧种地位。

 (二)切实加强传承培养,提升演员技能水平。学习借鉴天津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等有效形式,挑选一批有培养空间和表演能力的年轻演员,组织老演员定向对年轻演员进行重点培养和经典剧目的学习继承,打牢传统戏基础的同时,强化演员编、创、演综合能力的塑造,力争“出人”的同时“出戏”。

(三)立根传统,结合现代,丰富强化音乐表现力。周姑戏应在传统曲调上创新和发展,失去了传统也就改变了周姑戏的本色。根据这一原则组织对周姑戏音乐元素的研究、完善和不断提升。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对周姑戏音乐特点进行现代化塑造,吸收具有现代民间音乐元素的有益营养保持“移步不换形”,保留核心框架和特点,美化亮化旋律系统。用扬琴、二胡、板胡、三弦、笙、中胡、大提琴、笛子、唢呐、锣鼓等。笛子可吹奏前奏及过门和一些特殊的表现音乐,唢呐可吹奏一些前奏、尾声及烘托场面的音乐;特色唱段可用坠琴,突出地方韵味,其他乐器可演奏旋律及其他形式的伴奏,以增加音乐的趣味性及耐听度,不断深加工,推陈出新,创作出好的旋律,切实增强周姑戏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加强民间传承根基,形成周姑戏传承发展的浓厚氛围。扶持现有的民间演出团队。对现有的已注册的、半职业的、票友社群进行摸底梳理,通过制度性程序对民间演出团体进行扶持,可以共同参与传统剧目挖掘整理及新剧目的编创演出,鼓励民间团社开展规范性商业演出,探索回归市场的路径和经验。县文广新局牵头,县文化馆具体组织,建立一支老、中、青、少周姑戏传承队伍,确保周姑的戏创新发展;形成多种形式的周姑戏编创、演及伴奏人员选拔培训模式,长期保持生机和活力,始终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为周姑戏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地方戏是地方文化的凝缩,丰富、庞杂的地方戏剧种形成中国戏曲独到的文化景观,成为传统文化生动的载体。在戏曲剧种的发展中,在市场的竞争中,有的剧种必然失落,甚至走向消亡。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剧种的走向遵循着事物进化发展的规律,物竞天择,新陈代谢是其必然。但周姑戏来源于民间,植根于百姓,是群众苦与乐,欢与喜的呈现,有生活源泉就能传承不息,发扬光大。临朐周姑戏能否在再度蓬勃发展,需要各界人士和学者的共同努力,积极投身于文化实践,为保护独具乡土特色的临朐周姑戏进言献策,让老树繁花似锦,让雏凤鸣响新声。